燒,還是不燒,這是個問題。在北方,秋收的喜悅后,農戶常要面臨這個兩難選擇:秸稈咋整?燒吧,污染環境會被處罰;不燒吧,還不知道咋處理。秸稈難題更為凸顯。這些年來,一到秋冬季節,各地常因秸稈焚燒備受關注。然而,高壓之下,禁燒區內,仍有煙火。筆者三次驅車到基層調研,都在高速公路上看到秸稈露天焚燒現象。一些路段濃煙滾滾,能見度不足20米,車窗緊閉仍能聞到味道。年年禁燒年年燒,癥結何在?
以往,秸稈可做柴燒,能喂牲口,不是包袱是寶貝。產銷基本平衡,不成問題。但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升,更便捷更高效的燃料,飼料得以普及,秸稈不再吃香。產銷失衡,問題來了,直接還田?北方冬季漫長,秸稈腐爛遲,發酵慢,不好使。拉走賣掉?一者很多農戶不知銷路,二者打包運輸成本不低,不劃算。于是,一燒了之,成了農戶無奈而現實的選擇。
變廢為寶,化堵為疏,無疑靠譜對路。當地正通過肥料化,飼料化,燃料化,原料化,基料化的五化利用,積極為秸稈找出路。但是,囿于技術,成本等原因,綜合利用仍處粗放階段。比如,翻轉犁等專業農機保有量不足,粉碎翻埋還田成本不低;秸稈利用附加值不高,導致價格偏低,對農戶吸引力不大,秸稈收集,打包,收購體系尚未成型,出售秸稈還是麻煩事;物流,倉儲等成本過高,秸稈利用企業少利可圖,等等。由此觀之,禁燒難是表,消化難是里,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不完善才是根。 |